抗大豆胞囊线虫(SCN)病基因新发现
大豆胞囊线虫(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,SCN)是一种土壤传播的植物专性内寄生线虫,其二龄幼虫从根尖侵入大豆根部,造成根组织的代谢失调和组织损伤,从而引起病害。被害植株发育不良,矮小。苗期感病后子叶和真叶变黄,发育迟缓;成株感病地上部矮化和黄萎,结荚少或不结荚,严重者全株枯死。大豆胞囊线虫病是世界大豆生产上的重要病害,一直是大豆抗病育种研究的热点之一。
定位在18个遗传连锁群上的SCN抗性位点中,只有rhg1和Rhg4是公认的主要的抗性基因,其中rhg1位于大豆LGG上, Rhg4位于LGA上。目前,有2种抗胞囊线虫的大豆品种被推广,包括Peking型大豆和PI88788型大豆。其中Peking型同时含有rhg1-a和Rhg4 2个抗性基因;而PI88788型仅含一个rhg1-b抗性基因。国外研究学者最新发现同一个基因---GmSNAP18在Peking型和PI88788型大豆中的表现作用不同,这是一个形成两种病原抗性基因的很好的范例,而且能够确保在单个植物品种同样的功能;另外还确认了Williams 82对rhg1敏感。了解大豆胞囊线虫的致病过程和抗病大豆品种的抗性机制,分离抗病基因,并通过现代分子育种技术改良和筛选抗胞囊线虫病大豆新品种,是解决胞囊线虫危害的有效方法。武汉天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自主鉴定的天隆1号和Williams 82作为受体材料,建立了高效的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,可为大豆分子育种技术改良提供帮助。
参考文献:
[1]Shiming Liu,Pramod K,Naoufal Lakhssassi,et al.The soybean GmSNAP18 gene underlies two types of resistance to soybean cyst nematode[J].Nature Communications 8,2017.
[2] 王家军,李进荣,于佰双,安咏梅.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.2014.
[3] 魏利,李英慧,邱丽娟. 大豆胞囊线虫(SCN)抗病候选基因研究进展[J].2010.